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144号 telescopic@icloud.com

典型案例

鲁媒:国足停摆、中超赛程割裂 “最早备战2030”已成黑色幽默

2025-10-16

中国足球,特别是国家队,最近又陷入了一片泥沼。山东媒体新黄河的一篇报道,算是把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了——国足选帅工作停滞不前,联赛赛程被生硬割裂,国家队集训无从谈起,这些问题正像一团乱麻,牢牢缠绕着中国足球。曾经那句带着自嘲意味的“国足最早备战2030”,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扎心的黑色幽默。当日本队和韩国队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展现出成熟的足球发展规律时,国足却还在原地踏步,选帅遥遥无期,深层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是对中国足球现状最无情的写照,也让球迷们对未来的期待,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选帅困局:遥遥无期的“真命天子”

说实话,国足选帅这事儿,最近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新帅人选的消息,就像是走马灯一样,一批接一批地传出来,又一批接一批地没了下文。前段时间呼声最高的卡纳瓦罗,这会儿都已经去乌兹别克斯坦队上任了,可我们这边呢?还是八字没一撇。足协给出的理由是希望用更多时间选出“真命天子”,毕竟薪资有限,要挑个合适的确实不容易。但问题是,时间搭进去了,所谓的“意中人”却始终没个影儿,甚至连选帅的流程都没个公开说法,目标人选更是模糊不清。这种不透明、无效率的选帅模式,不仅让外界摸不着头脑,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教练是球队的灵魂,没有主帅,国家队就无法正常组织集训,更别提制定长远的战术目标和打法了。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足坛一个相当尴尬的“三无现象”:国家队没有主教练,自然也就没办法进行系统的集训,而为了给国家队“让路”而预留的联赛时间,也因为国足出局、集训取消,变得毫无意义,最终造成了联赛的停摆。这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整个中国足球的运作都陷入了停滞状态。想想看,当其他国家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备战时,我们却还在为找一个教练而焦头烂额,这种差距,不光是体现在球场上,更体现在管理和规划的层面。

中超联赛:被割裂的“无妄之灾”

国足的困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中超联赛。按理说,联赛应该有它自己固定的节奏和规律,但我们这边的中超,赛程却被割裂得不成样子。原本赛季初设计好的赛程,为了可能进行的世预赛附加赛,特意留出了时间。可谁曾想,国足早早出局,附加赛成了泡影,这些预留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结果就是,在10月16日打完3场补赛之后,中超联赛就进入了本赛季最漫长、也最尴尬的一个间歇期。这可不是中超第一次停摆了,早在9月上旬,为了U22国足参加U23亚洲杯预选赛,联赛也中断过一次。在国际足坛,这种为了国字号比赛而频繁中断联赛的情况,确实是相当罕见的。

频繁的间歇期,对球迷的观赛体验是极大的破坏,大家正常的观赛节奏被打乱,联赛的连贯性和精彩程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更让俱乐部有苦难言的是,这种不规律的赛程,也严重影响了球队的备战计划。虽然名义上获得了“更多备战时间”,但实际上,球员们在漫长的赛季末段,身体和心理疲劳都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长时间的训练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而且,这段间歇期结束之后,联赛的节奏又会陡然加快,尤其是对有亚冠任务的争冠球队,比如上海海港、成都蓉城、上海申花,他们要在10月中下旬密集地进行3场比赛,虽然都是主场作战,但这种高强度的赛程,无疑会对联赛的冠军归属产生不小的影响。至于那些单线作战的球队,球员们能否保持好状态,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联赛收官阶段的观赏性,恐怕很难得到保证。

“备战2030”:黑色幽默背后的深层症结

还记得18强赛出局后,球迷们自我解嘲的那句“国足成为最早备战2030年世界杯的球队”吗?那时候,大家还想着用这种方式来聊以自慰,觉得虽然眼前不行,但至少还有未来。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句自嘲,已经彻底变成了扎心的黑色幽默。身为“笨鸟”,却连最基本的起飞准备都做不好,理想中的逆袭,终究只是海市蜃楼。当国家队连个主教练都没有,连最基本的集训都无法组织的时候,何谈备战2030?这不光是管理层的问题,更是整个体系深层次的症结。

“没有主帅就不能集训吗?”这个问题,其实是直指国足管理团队的借口和推诿。如果无缘2026年世界杯的痛苦足够深刻,那么无论是国足的管理团队,还是足协等上级部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备战2030”的紧迫性。在没有主帅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利用这段间歇期进行海选,或者由本土教练组代为安排一些基础的体能储备、技战术演练吗?至Stake官网少,也应该让球员们感受到,国家队的组织还是处于正常的节奏之中,而不是任由其停摆。这样的设想并没有出现,反而让联赛成了“背锅侠”,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管理层思维的僵化和缺乏担当。

更深层次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没有一个适合的主教练那么简单,而是本土球员在个人能力和技战术方面的全面落后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青训体系未能有效输送人才的后果,也是联赛高水平对抗不足的体现。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即便请来世界名帅,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U22国足在与泰国队的两场友谊赛中取得一胜一平的战绩,结果不算差,但从表现来看,“国足接班人”们还有太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这侧面印证了本土球员整体能力的不足,也为未来的国家队建设埋下了隐忧。

鲁媒:国足停摆、中超赛程割裂 “最早备战2030”已成黑色幽默相关图片

日韩模式的启示:成熟规律与中国足球的迷途

当我们还在为国足的选帅和集训问题纠结时,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却在国际赛场上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日本队3-2逆转巴西队,状态火热得让人惊叹;韩国队虽然此前0-5惨败巴西,但很快就在主场2-0战胜巴拉圭队,迅速回暖。他们与世界强队过招,无论输赢,都能从中学到东西,并迅速调整。这种积极主动的备战态度,以及与国际足球接轨的成熟运作模式,与国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队的球员们,在结束了与巴西队的热身赛后,再次踏上了飞往欧洲的航班,回到各自的俱乐部继续征战。这种国家队与俱乐部之间的理想节奏,不仅保证了球员在欧洲高水平联赛中的竞争力,也反过来提升了国家队的整体实力。从这个角度看,“日本队们”如今不仅仅是在备战2026年世界杯,他们更是在为2030、2034,甚至更漫长的周期进行着准备。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按照成熟的规律操作,结果就不会太差。这是一种长远的规划,一种对足球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他们能够持续进步的关键。

相关图片

反观国足,当那个难产的主帅终于能够吹响集结号的时候,恐怕我们已经是起步最晚的一支球队了。这种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弥补。它不仅仅是技战术层面的差距,更是管理理念、人才培养体系、联赛健康度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和韩国足球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本:持续稳定的联赛、与国际接轨的青训、高效透明的选帅机制、以及国家队与俱乐部良性互动的生态。这些,都是中国足球目前极度缺乏,却又亟待建立的。

现状总结来看,中国足球正陷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国足选帅工作停滞,导致国家队无法集训,而联赛又因“让路”而被迫割裂停摆。这种“三无”困境不仅影响了球队备战,也损害了俱乐部利益和球迷热情。曾经的“最早备战2030”已沦为黑色幽默,与日韩等邻国的积极备战和成熟发展模式形成强烈反差。深层原因在于本土球员能力和技战术的全面落后,以及管理层在应对危机时的僵化和缺乏有效规划。

相关图片

展望未来,中国足球如果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痛定思痛,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首先,选帅工作必须公开透明,高效推进,确保国家队能尽快进入正常备战状态。其次,要重新审视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关系,确保联赛的健康运行和稳定节奏。更重要的是,要正视本土球员能力不足的现实,从青训抓起,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学习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尊重足球发展规律,不再沉溺于短期的功利主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备战2030”不再是黑色幽默,而是真正有希望的未来。

相关图片